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转帖] 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结毛泽东时期经济发展

迎春: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结毛泽东时期经济发展2016-07-21 09:49:40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迎春

[url=]27[/url]



  习近平在7月8日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命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学领域的一个进步。
  承认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个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逐渐在我国经济学界占据统治地位,以至一些领导人和所谓的经济学专家讲的全是西方经济学,什么凯恩斯主义、里根主义等等,在他们眼里根本就不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因而,在主流经济学领域几乎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说。这次习近平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承认了在西方经济学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先不说“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能否成为现实,提出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根本对立的两种经济理论。从基本内容看,主要存在着两大根本区别:首先是哲学指导思想的不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而西方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心主义;其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有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不同的社会形态就有不同的经济运动规律,必然有相应的经济学,如封建主义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学等等。而西方经济学则否定存在着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否定有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学,只承认有统一的经济学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这些区别是由经济学的阶级属性决定的。西方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它的历史使命和“全部智慧”就是“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指资本主义——引者注)永存与和谐”。(参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马恩选集》第二卷    第88页)它当然不可能提出探讨经济发展客观趋势(或者说规律)的问题,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也必然要千方百计掩盖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无产阶级的经济学。无产阶级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它可能也必须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灭亡的客观趋势,揭示资本主义周期性爆发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必然性等等。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断强调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必然性,而西方经济学则反复说什么“不确定性”。最近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还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8年过去了,世界经济复苏远不及预期,全球贸易投资增长低迷,大宗商品和金融市场不时动荡,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走势分化,地缘政治风险加大,不稳定因素增多------世界经济新的不确定性还在增加。”这里所谓的“不确定性”,就是表明西方经济学不能说明、揭示这种经济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只好用“不确定性”搪塞。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能够、也必须揭示这种经济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这才是科学的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区别于对立,是根本性的对立,揭示这两者的区别是一门专门的学科,这里只能初略地涉及。我们的重点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结毛泽东时期经济发展的实践。
  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毛泽东时期和改革开放两个大的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个阶段是毛泽东时期;1978年以后至今,是改革开放时期。
  我们重点是总结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发展
  所谓的经济发展,主要是指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是再生产的过程。生产是决定性环节,所以,讲经济发展,主要是讲生产的发展。
  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都是具体的生产、再生产,是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必然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制约。研究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经济发展,不能只讲生产等的发展,必然涉及我国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否则就会滑入西方经济学的泥坑。
  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千疮百孔。按照邓小平的话说:“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邓小平选集》第二卷   第163页)
  新中国建立以后到改革开放的毛泽东时期,我国的社会生产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一般讲生产力,是指单个劳动者的生产能力,指潜在的生产能力,用劳动者与生产工具表示,是一种抽象。如说旧中国的生产力,就可以用劳动者和鉄犁表示。鉄犁是手工工具,说明当时的生产力基本上还停留的古代水平。一般讲生产力,只反映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但是,研究具体社会的社会生产,如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则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任何具体的社会生产,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下的生产,必然要受生产关系的制约,具有特定社会形态的影响。
  具体的社会生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增长速度,发展质量(包括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等)和地域分布等。下面就来探讨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时期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
  毛泽东时期的生产发展不仅非常迅速,而且质量不断提高、分布合理,在世界发展史上是真正的奇迹。
  1,工业发展。
  说旧中国遗留的工业“几乎等于零”,是符合实际的。当时的机械工业产品都称为“洋”货,如煤油叫“洋油”,布叫“洋布”,连铁钉也叫“洋钉”就是最好的证明。
  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时期的工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A,速度快
  以1952年的工业总产值为100(1952年我国经济恢复到战前的水平),1978年则为1598.6,(《中国统计年鉴》1983   第216页),年均增长11.2%。这里包括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钢产量由1952年的135万吨,增长到1978年的3178万吨;原油产量由44万吨增长到10405万吨;原煤由0.66亿吨,增长到6.18亿吨等(《中国统计年鉴》1983   第245、244页)。其它工业产品的增长,请看《中国统计年鉴》1983,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B,结构合理
  短短的二十几年里,由“工业几乎等于零”,发展到“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语)。我国不仅能够生产汽车、拖拉机、飞机,而且能够生产导弹、原子弹和人造卫星,还能够生产运10之类的民用大飞机;能够自行装备攀枝花这样的大型钢铁企业和第二汽车制造厂之类的机器制造企业。
  C,技术自主
  当时我国生产的新产品,如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以及运10飞机等,技术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掌握,不仰人鼻息,因此,技术知识、技术力量不断继承和发展。我国导弹、原子弹、卫星等产业的不断发展是成功的经验,而运10的夭折则是沉痛的教训。
  D,地区分布逐渐由沿海向内地、落后地区转移
  “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语)四川、贵州等省,过去基本上没有什么工业。毛泽东时期建立了电子、航天等工业;不仅大城市建立、发展工业,一般县城也建立了一些小型工业;更为人们关注的是,发展了社队企业,为我国的工业化,特别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一些富裕的社队,几乎都和建立、发展社队工业有关,像著名的河南新乡七里营刘庄大队等。山东省安丘县石家庄大队曾经是省里农业学大寨的典型,社队企业发展得就不错,我们曾在《石家庄经济调查》一文(载《社会主义本质探索》)中有记述,就是具体的证明。
  总之,毛泽东时期的工业发展,不仅速度快、质量好,而且在地域上也是全面发展。
  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指出:“曾经长期被轻蔑为‘东亚病夫’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开始,在毛泽东时期结束时,却以世界上6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了。”
  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短短的二十几年,我国就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农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58.6%,下降到1978年的22.9%;而工业产值则由25.1%上升到59.4%(《中国统计年鉴》1983   第15页)。这是一个伟大的转变。
  2,农业发展
  毛泽东时期的农业发展,更是取得了几千年所没有获得过的成就。
  A,生产增长快
  1952年,以我国农业总产值为100,1978年则达到779,增长了6.79倍,年均增长7.6%。粮食产量由1952年的3278.3亿斤,增长到1978年的6095.3亿斤,增长了85.9%,年均增长2.4%。(《中国统计年鉴》1983                         第17、162页)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其中也包括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的影响。
  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就说过:“人们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须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转引自《毛泽东选集》第四卷   第1510页)到1978年,我国人口已经由1949年的5.4亿增长到9.6亿,当时的共产党政府不仅保证了全国人民吃饭的需要,而且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彻底粉碎了美国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预言。
  B,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历史上空前的成就
  毛泽东时期不仅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农业的基本建设成就更为显著,在我国农业发展历史上划出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也是农业高速发展的基本原因。
  a,增加灌溉面积
  历史上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国,从传说夏禹治水到新中国建立,全国共积累了灌溉面积三亿亩,而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农业集体化以后,短短的二十几年就扩大到六亿七千多万亩,扩大的灌溉面积比几千年积累的还多,(参看《中国统计年鉴》1983   第97页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有关农业发展成就部分)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成就。灌溉面积的扩大,不仅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而且增加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大自然奴隶境地。
  b,平整土地、改良土壤
  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是农田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农田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它的质量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意义。坡地改梯田、建立“海绵田”,提高农田质量等对于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寨大队的事实在这些方面具有典型意义。我们在《石家庄大队经济调查》报告中也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参看《社会主义本质探讨》第241页)。而农田质量的改进,在数量上很难表现,因此,这里只能用文字表述。毛泽东时期的一些经济学家,把农田基本建设的发展叫做“劳动积累”或“活劳动积累”。因为在工业等生产中,积累、扩大再生产一般都是以生产物或者说“物化劳动”表现,如建设厂房、增加设备、原材料等,只有农田质量的改进,可以直接采用“活劳动”改进,如平整、深翻、坡地改梯田等等。
  c,科学种田
  由于农业集体化以后,实现了“规模经营”,科学种田应运而起。最初叫搞“试验田”,以后人民公社建立,公社大队、小队各级都设立了科学技术的机构或人员,程度不同地开展了科学种田的普及和推广工作,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普及农业技术知识都起来促进作用。山东省安丘县石家庄大队的科研组,购置了一些科研设备,能够进行土壤化验,分析氮、磷、钾的含量等这在当时我国农村是相当高的水平。科研小组成员在科学种田中学习,辅助队长指导生产,农闲季节参加全国的农业科研活动,科学种田的水平迅速提高。(参看《石家庄大队经济调查》)
  d,农业现代化
  新中国建立短短二十几年里,我国农业经济逐步向农业的现代化前进。以下是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等的具体数据:




  f,水利建设
  水利建设不属于农业基本建设的范围,但是,历史上我国大江大河的泛滥,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新中国建立以后,治理大江大河的主力是农民,因此,我们把大江大河的治理也归于农业发展的成就之列。
  “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辽河、松花江等大江大河的一般洪水灾害得到初步的控制”(《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语),主要就是依靠亿万农民群众持续不断开河筑坝的结果。如果说大运河建设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水利建设,那么建国以后的短短二十多年,不知道建设了多少个大运河,而且主要是依靠原始的工具:铁锨、箩筐等工具。这种“劳动积累”都没有计算入工农业产值之内。
  总之,毛泽东时期农业生产和农田基本建设的成就之伟大,至今还没有得到充分地科学地说明和表述。这个时期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最快、质量最好和全面发展的时期。
  3,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以1952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总值为100,而1978年则为779,年均增长5.9%。这个增长速度是很快的。因为,旧中国遗留下的经济中,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而且非常落后,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增长速度很不容易。
  这里有必要说明,我们为什么要采用工农业总产值指标,而不采用现在通用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是指物质产品的生产和再生产,不包括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支出(收入)。工农业才是物质生产的主体,因此,我们采用工农业总产值指标。而包括文化、政治等活动在内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根本就不能科学地表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曾经专门发表过文章进行分析,如《现代西方经济学不懂什么是物质生产》、《再谈‘鸡的屁’》(载《迎春文集》)这里就不重复。
  毛泽东时期不仅工业、农业等生产得到高速合理的发展,而且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均衡发展,充分表现出有计划按比例的规律性。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就是客观经济运动在理论上的表现。他所论述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就是马克思经济学所说的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建国二十几年来,我国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关系基本是平衡发展的。尽管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生产发展都很快,但是,仍然不能满足消费增长的需要,这和当前我国经济面临“消费乏力、”“下行压力加大”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毛泽东时期尽管钢铁、机械等生产资料高速发展,仍然不能满足生产消费的需要;生活资料的问题就更加突出:粮食、油料等农产品凭票供应,轻工业的一些产品如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等当时的高档消费品(群众称为“三转一响”),有的也要凭票供应。现在的一些青年人听说自行车、手表也要凭票供应可能会感到可笑。事实上,旧中国根本就不能生产手表,直到1952年还不能生产手表,1952年全国才生产8万辆自行车。但是,到1978年,我国已生产自行车854万辆,手表1351万只,即使增长速度这样快,还是满足不了群众生活消费的需要。可见,当时的生产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消费的需求促进着生产发展。
  一些人常常拿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一段经济发展的曲折说事。其实这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必然影响。而文化大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正是为了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所以具有进步意义,与当前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性质完全不同,与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加大”有本质的区别。
  4,取得辉煌成就的外部环境
  毛泽东时期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是在外部环境十分恶劣的条件下取得的。
  建国以后,我国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的战争和经济封锁。开始是美帝国主义统领的所谓联合国军在朝鲜打过了“三八”线,我们被迫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接着法国、美国在越南发动战争,威胁我国南大门的安全,我们又进行了抗美援越的斗争;期间还进行了对印度的反击自卫战;以后苏修还在珍宝岛对我发动了战争。帝国主义没有能够用战争扼杀了新中国,就用经济封锁对付我国,长期以来不仅不给我国投资、贷款,而且还不和我国贸易,妄图从经济上封锁我国,不容我国发展壮大。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依靠自力更生、依靠亿万劳动群众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坚持了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指导。
  当然,这并不说明我们排除外援。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就请求苏联援助,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帮助我们建立了156项项目,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70年代初,我们又利用有利时机,从西方国家引进了化肥、化纤等成套设备,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发展。总之,我们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也不拒绝外援和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5,根本原因是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道路
  毛泽东时期经济高速、协调发展,根本原因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道路。
  下面是摘录2003年发表的《我国经济发展的两条道路斗争》(载《沿着毛泽东指引的道路前进》第63页)的部分内容:
  1,我国经济发展的两条道路
  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指出,首先要恢复和发展国营工业的生产;建国以后,他又明确指出:“对于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必然会去占领。难道可以说既不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又不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吗?”(《毛选》第五卷第117页)以后他又根据新中国经济发展的事实说:“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点,甚至连国外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了。”(《毛选》第五卷第373-374页)
  建国初期,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的小农经济逐步实现了集体化,手工业实现了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加上国营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我国经济中占统治地位,雇佣劳动制度暂时被消灭了。大多数人都承认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
  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以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不存在两条道路的斗争呢?毛泽东总结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经验,发现仍然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仍然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可能性。所谓资本主义复辟,不仅是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资本主义复辟,最根本的还是重新实现雇佣劳动制,实现经济领域的资本主义复辟。有的人却认为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后,就不存在两条道路的斗争,不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了;只要坚持经济发展为中心,不要再讲阶级斗争;再搞阶级斗争,就是反对经济发展为中心。原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复辟资本主义的事实,证明这种理论是错误的;我国重新实现雇佣劳动制度,而且得到迅速发展的事实,也证明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经济发展存在着两条道路斗争的理论,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理论。
  2,发展公有制经济,还是发展雇佣劳动制经济
  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走过的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也存在着不同性质的问题。
  存在不存在失业,是经济发展的两条道路的重要结果。
  改革开放前,我国发展的是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从质的方面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表现为劳动者不存在被解雇的问题,没有失业的现象,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劳动者有了“铁饭碗”;从量的方面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业人数的增加或提高工资、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等,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改善。可见,发展公有制经济,是为了劳动者成为物质财富的主人,摆脱雇佣奴隶的地位,不断改善劳动者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主要不是为了赚钱。
  自新中国建立至1978年,我国坚持了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两条道路的斗争,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职工人数由1952年的1600多万,增加到1978年的9500万,增加了近8000万;农业劳动者也由1.7亿增至2.9亿,增加了1.2亿。(《中国统计年鉴》1983)由于发展公有制经济,我国不存在失业现象,广大劳动者都端上了“铁饭碗”,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加上公费医疗(合作医疗)、义务教育等,劳动者的劳动、生活都有了可靠的保障。
  与此相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大量引进外资、大力培育“民营企业”(民族资本),国营企业反而纷纷破产、倒闭,集体企业改变了性质,职工“下岗”、“内退”------,二十六年间,国内生产总值虽然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但是,却由过去没有失业者,发展为失业人员日益增多,失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最尖锐的问题之一。据专家估计,“下岗”工人约3500万,还有“自由流动”的“农民工”约1亿(引自《中国工人》电子杂志创刊)。究其原因,就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雇佣劳动制,首先必须砸烂劳动者的“铁饭碗”,使之成为“自由”的劳动力商品出卖者;社会上必须保存大量的失业者,资本家才能压低工人的工资水平,保障获得最多的利润。总之,资本家发展生产,不是为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仅仅是为了利润。我国煤矿连续不断爆炸声,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资本家追逐高额利润的必然结果,不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向,仅靠立几个法规,派几个检查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供不应求还是“需求不足”,是经济发展两条道路的又一不同结果。
  毛泽东时期我国经济高速度发展,自1952年至1978年的26年间,工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分别以年均11.2%和8.2%的速度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资料),但是,由于劳动者的收入随着生产发展不断提高,因此,商品总是供不应求,以至于被一些人嘲讽为“短缺经济”。而正是由于商品“短缺”,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体现了新的经济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与此相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所发展:楼高了、汽车多了、超市里的商品五光十色,但是,广大的劳动群众却无力购买,于是就出现了群众“贷款消费”、国家“借债投资”,寻找国外市场等等,千方百计“拉动需求”。这种“需求不足”的现象,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另外,走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私营经济,市场上充斥“假、冒、伪、劣”商品,而且是屡禁不止;投机倒把、尔虞我诈,更是经济生活中的常态。与改革开放以前被讽刺的商品“傻、大、黑、粗”形成鲜明的对比。
  经济发展是与政治、社会和文化协调,还是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形成尖锐矛盾,也是经济发展两条道路的不同结果。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当时广大劳动群众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在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地位都发生了根本变化,直接参与政治运动、社会生活,一切文化活动都为工农兵服务,因此,干部清廉;社会治安、社会风气良好;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经济与政治、社会、文化协调发展。
  与此相反,改革开放以来,有的人公开提倡“让少数人先富起来”,于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金钱关系占统治地位,拜金主义实际上成了意识形态中的指导思想,有的权威人士甚至说什么:“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等等。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走资本主义道路,虽然也能因外资大量输入等获得短暂的表面繁荣,但必然带来一些“深层次”的尖锐矛盾:政治腐败,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事业的资本主义化。
  改革开放以前,干部掌握着公有财产,在党的发展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指导下,在广大群众的监督下,保卫着公有财产;改革开放以后,官员仍然掌握着公有财产,但是实行的却是私有化的政策,也没有群众监督。在这种条件下,官员与其把公有财产给别人私有,不如自己私有,特别是金钱关系已占统治地位,一些官员的腐败是客观必然。事实正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腐败现象日益严重。1989年震惊中外的六.四事件时,群众提出的一个口号就是反腐败,但是,十几年过去了,尽管反腐败一直没有停,但腐败现象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比1989年时严重得多了。腐败已经成为当前最尖锐的社会问题,直接威胁着共产党政权的稳定。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也不要求共产党继续执政。如果说原苏联解体、复辟资本主义,是“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革命”,那么,我国的共产党怎么能保证存在着一个庞大资产阶级的条件下能够长期执政呢?所以说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无论是与劳动群众的关系,还是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都威胁着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隐藏着大的政治动荡的危机。
  由于存在着大量的贫困农民、失业工人、自由流动的“农民工”,他们的生存没有保障;另一方面又是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大款”们一夜暴富、一掷千金,这种尖锐的对立,必然引发一系列社会治安问题:偷盗、抢劫、赌博、卖淫、制毒贩毒、拐卖妇女儿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增加了大量的警察,添置了精良的装备,不断地“严打”,但是治安状况还是江河日下。新中国成立以后,吸毒、嫖娼等丑恶东西一扫而光,是因为发展了公有制经济,广大劳动群众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基本生活有了可靠保障;而现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也是一种客观必然。这种状况仅靠减免农业税、发放“低保”等小恩小惠,是不可能改变的。
  由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利润被资本家所占有,国家无力支持、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于是教育“产业化”、医疗卫生事业“产业化”等就应运而生,“上不起学”、“看不起病”的呼声随处可闻,上学、看病、买房等已经成了劳动群众的沉重负担,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事业逐渐改变成“为人民币服务”、为资产阶级服务;开发房地产、倒买倒卖房屋,已经成为资本家赚钱的重要行业,而广大劳动群众则只有望“房”兴叹。这和改革开放前的义务教育、公费医疗、单位分房等形成强烈的反差。
  总之,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经济关系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等科学论断,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现实生活对比中再一次得到了证实,从而也表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观
  3,靠劳动人民积累,还是靠资本家投资
  要扩大再生产,就必需有积累。是靠劳动人民积累,还靠资本家投资,这是经济发展的两条不同道路。靠广大劳动群众积累,发展的是公有制经济,反之,必然是资本主义经济。
  毛泽东历来主张要依靠广大劳动群众,以自力更生为主。他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240、380页)等等。
  靠劳动群众积累、发展公有制经济,各地区、产业等就能协调发展;而靠资本家投资,地区、产业等就不可能协调发展。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对人们在征服大自然中所出现的地区、产业等方面的关系,都进行了辩证的论述。他说:“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是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或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25、24页)等等。
  由于当时是靠劳动群众积累,有可能根据积累的多少,协调地区、产业平衡地发展。
  改革开放以前,靠广大劳动群众发展生产,靠人民群众勒紧裤带,节衣缩食,积累资金。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我国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国防工业从无到有地逐步建设起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据不完全统计,1964年下半年到1965年,在西南、西北三线部署的新建和扩建、续建的大中项目达300余项,其中钢铁工业14项、有色金属工业18项、石油工业2项--------这一期间,由一线迁入三线的第一批工厂有49个。”(《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册  薄一波第1202-1203页)我国后方的钢铁基地--攀枝花钢铁工业的建设;成昆、湘渝等铁路的建成等等,促进了地区、产业之间的平衡发展。
  与此相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主要依靠内外资本家投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距离越来越大,产业之间也很不协调。
  “外商直接投资可能加剧中国的地区差异。从"九五"计划期间(1996-2000)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利用的外商投资总额来看,东、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85.6%、9.5%和4.9%。这种局面估计不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外商直接投资将成为加剧中国地区间差距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国引进外资存在四大突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其实何止是外资如此,我国的“民营企业”投资也是为了利润,而不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为了中、西部劳动群众谋福利。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完备,交通发达,购买力强,是赚钱的好地方;而中、西部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备,购买力也低,仅把生产的产品运到销售地区或国外市场,就要增加大量运输费用,资本家当然不会向中、西部大量投资。靠资本家投资发展经济,地区经济的差距加剧是不可避免的结果,当前地区差距的加剧,是解放前经济发展的翻版。由于资本家投资是为了赚取利润,什么行业赚钱,就投资什么行业;什么行业不赚钱了,就迅速转移。买卖股票,本来是非生产性行业,根本不创造物质财富,但刚刚开始建立股票市场时,大量资本投入,等到股市萧条以后,资本又立即撤出;近些年来,房地产“高烧不退”,开发房地产、倒买倒卖房产,成了投资的热门。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钢材等建筑材料工业的急剧发展,尽管政府不断采取措施抑制,房地产投机仍不见收敛。资本主义经济的竞争无政府状态是一种客观规律,靠政府机关的行政措施不可能改变,产业之间的不协调也是必然结果。
  4,以自力更生为主,还是靠吸引外资、发展外贸为主,也是两条道路斗争的内容
  毛泽东时期我国依靠劳动群众发展经济、积累资金,进行扩大再生产,“既无外债,又无内债”,不受任何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的约束;当时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不仅不向我国投资、不给我国贷款,而且进行封锁,连买卖也不许做。但是,我国依靠群众,自力更生,不仅经济获得迅速发展,技术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外交工作的胜利、对外贸易的开展,根据我国的需要和可能,引进了一米七轧机,13套大化肥、3套大化纤等成套设备,推动了生产的前进。在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武装挑衅、经济封锁的条件下,我国的经济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和辉煌的胜利。由于经济上独立自主,因此,在政治上能够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旗帜鲜明地支持第三世界,反对霸权主义。
  与此相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放弃了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走上了“与世界经济接轨”的道路。国家实行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以世界上最大的500家企业,有多少在本地“落户”为荣,以吸引外资的多少为政绩大小的标志等。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直接利用外资达5600亿美元;贯彻了“大进大出”的方针,年进出口总额已达11500多亿美元,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6000亿美元中的很大比重。随之而来的是,美国、欧盟等不断地对我国施加压力,限制我国的纺织品的出口,要求人民币升值等等,经济上的磨擦日益加剧。实际上,我国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经济上的附属国,或者美其名为“世界加工厂”,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廉价的商品,为外国资本家提供高额利润。由于经济上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依附,在政治上也十分软弱,很多事情都要看看资本家的脸色才敢行事。
  上述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表明,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确实存在着两条道路的斗争。只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批判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才能实现经济与政社会、文化等协调发展;才能保持我国政治上的独立性,否则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只会日益滑向资本主义的泥坑,重蹈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复辟资本主义的覆辙。
  三,开展阶级斗争,促进生产发展
  毛泽东既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用阶级斗争统率经济发展和各项事业,我国社会才能健康发展,因此,他的方针就是“抓革命、促生产”。
  正是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坚持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坚持两条道路的斗争,坚持抓革命、促生产的方针,毛泽东时期的经济发展才可能取得历史上空前伟大的成就!
  以上是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毛泽东时期经济发展的初步总结,欢迎批评指正!
醉饮杜康悲世风 笔飞墨舞叹声浓
轻言岂敢忘忧国 风过犹思华夏红
醉饮杜康悲世风 笔飞墨舞叹声浓
轻言岂敢忘忧国 风过犹思华夏红
返回列表
当今集体经济的典范——南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