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转帖] 学习毛主席在长征中写的诗词

抒情•记史•言志——学习毛主席在长征中写的诗词2016-10-31 17:41:40  来源:红歌会网  作者:刘同尘
点击:172   [url=]1[/url]



  抒情·记史·言志

  ——学习毛主席在长征中写的诗词



  毛主席是千古英雄,世界伟人。他在长征中写的诗词,抒发的是英雄的感情,伟人的感情;记录的是改天换地、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历史;言的是挽救民族危亡、实现人类社会崇高理想的大志
  毛主席在长征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写了两首诗,填了七首词:
  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到1935年)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长 征(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1935年10月)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沁园春雪(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
  毛主席写长征的诗词,从山写起。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这说的是山高。这“三尺三”,不是山与天的距离,而是人与天的距离。山再高也在红军的脚下。这是征服者的豪情,这是压倒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这种精神催人奋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从词的语气看,诗人此时的心境是平静的。此词应写于湘江之战之前,这是记录万里长征的第一笔。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这说的是山多,波澜起伏,红军所爬的山,山山相连,连绵不断,犹如大海波浪起伏。诗人写山,是借山抒情。
  这三首词的写作时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标明:1934年到1935年。这第二首词,是写于1934年的哪个月?没有标明。从倒海翻江卷巨澜看,可以断定,写于强渡湘江之后,遵义会议之前。
  此时的长征,还不称长征,而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战略转移。诗人已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面对革命的失败,转移中的混乱、湘江流血,心情怎能平静?1927年春,面对大革命处于蒋介石即将叛变革命的种种前兆,我党主要领导人妥协退让,诗人在《黄鹤楼》中,曾发出:“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郁闷。此时诗人的心潮怎能不“倒海翻江卷巨澜”?而且这“卷巨澜”的心绪,难以平息。“奔腾急,万马战犹酣”,正是诗人心急如焚,心如刀绞的写照。
  诗人怀着心急如焚的心情,在转移的路上向红军的干部、一些党的领导人张闻天、王稼袢等同志反复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向他们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战略转移以来指挥的失当,造成的损失,如何挽救危局,今后出路,使红军指战员提高了对错误路线的认识,对正确路线的肯定,增强了战胜错误路线的决心。
  当蒋介石发现我们转移的目的是沿湘桂边境北上,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时,调动重兵在城步、新宁、通道、绥宁、靖县、武岗、芷江、黔阳、洪江等地区构筑碉堡线,进行堵截,企图把红军一网打尽。
  这是异常危险的关头!如果按原计划前进,就会全军覆没。在这紧急关头,毛主席根据敌我双方的军事态势,建议放弃北上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立即向西,到敌人力量薄弱贵州开辟新的根据地,得到同志们的支持。这一建议不仅挽救了红军免于覆没,而且为扭转乾坤的遵义会议的召开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
  第三首《山》,应写于《忆秦娥·娄山关》和《七律·长征》之后。此时,诗人的心境,因为纠正了红军在军事上的错误,甩掉了敌人的尾追,比较平静了。
  山,剌破青天锷未残,锷是剑锋,把青天剌破了,也没损坏剑的锋利。这里的锷,不仅仅是对山峰的赞颂,而是有所指的。诗是抒情、托事、言志的文学。
  这青天,是指革命。在前进中革命受到了重大挫折。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损失惨痛,南方革命根据地全部丧失,渡过湘江之后,出发时的86000人,锐减到30000人。但是,诗人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更重要的是这30000火种已在正确路线领导之下。未残的锷,是指经受火与血锤炼的红军。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这天欲堕,是说革命有被错误路线葬送危险。赖以拄其间,是说正确路线抵御了错误路线。,是正确路线的代表,赖以,是说正确路线挽救了革命,并且,成了领导革命胜利前进的旗帜。
  毛主席这三首咏山的词,内涵容量大,我们从《山》中看到了伟人的感情和胸怀。
  (二)
  《忆秦娥·娄山关》写于遵义会议之后。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形成了以毛主席为核心的新的领导集体。毛主席重任在肩,第一,要甩掉几十万围追堵截的敌军,第二,要寻找能够立足安身、并能发展的新的革命根据地。
  首要的是甩掉敌人,为此,毛主席指挥了甩掉敌人,转危为安的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后,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出湖南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部署其嫡系部队和川、黔、湘、滇、桂五省地方部队数十万兵力,从四面八方向遵义地区进逼,企图在遵义一带围歼红军。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进,预定夺取川黔边境的土城、赤水县城,相机从四川的泸州和宜宾之间北渡长江。蒋介石急调重兵布防于川黔边境,封锁长江。1月28日,红军在土城战斗中因敌军不断增援,再战不利,撤出战斗。1月29日凌晨从元厚、土城地区一渡赤水,挥师向西,进至川滇边的扎西集中。川滇军很快又从南北两面向扎西逼近。红军决定暂缓北渡长江的计划,突然掉头东进,于2月1 8日至21日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在遵义战役中,红军取得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三千余人的胜利。这是长征以来取得最大的一次胜利,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气焰,鼓舞了我军的斗志。蒋介石调整部署,多路敌军向遵义、鸭西一带合围。红军迅速跳出敌军的合围圈,再次转兵西进,于3月16日至17日三渡赤水,重入川南。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调重兵围堵。红军突然又挥师东进,折反贵州,于3月21日晚至22日四渡赤水,随即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分兵黔东,诱出滇军来援。当各路敌军纷纷向贵阳以东开进时,红军出其不意地以每天120里的速度向敌人兵力空虚的云南疾进。红军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接着主力神速地向西北方向前进,于5月初渡过谷深水急的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数十万敌人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胜利。
  这一胜利,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毛主席挽救中国革命的第一步,从这一步开始,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这一胜利,充分显示了毛主席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韬略。充分显示了毛主席善于在危机关头,力挽狂澜转危为安的超人的才能。
  这首词写作时间,标明1935年2月,毛主席自己说“词是后来追写的”,这就是说这首词写于二渡赤水之后。
  毛主席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此时毛主席的心情是沉郁的。敌人重兵围追堵截还没有甩掉,革命还没有找到新的基地,红军还没有安身之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表达的正是诗人沉郁的心情。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这首词的词眼。
  很多评家说“雄关”是指娄山关;“漫道”是“别说、不要说,表示不在话下的意思”;“从头越”是:“从山头上跨过去”。笔者不敢苟同。诗词是抒情言志的,这首词它不只是记一次战斗胜利,而是有所寄托。
  笔者的理解,这两句词表达的是:革命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革命从头开始。这里关键的是“漫道”和“从头”两个词。
  “漫道”表达的不是“别说、不要说,表示不在话下的意思”,而指的是革命的历程,“雄关漫道真如铁”,是说革命历程的艰难。漫,说的是漫长,道,就是路。屈原的《离骚》中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句,“雄关漫道”与“路漫漫”是一个意思:斗争艰难,路不平坦。《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有过五关斩六将,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何尝不是闯关夺隘?
  “从头”是重新的意思,不是跨越。如果指的是跨越娄山关,为何不写:而今迈步再跨越,或又跨越,或重跨越?
  毛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中,回顾被蒋介石屠杀的历史时写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这说的是大革命失败后“又继续战斗了”。“从头越”与“又继续战斗了”,是一个意思:革命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革命从头开始。
  习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也是把“雄关漫道真如铁”,理解为革命的历程,而且延伸到中国的近代的历史。
  毛主席在评美国侵华的《白皮书》时,总结中国人民革命经验指出:
  “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定律。”
  “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他们也是决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又一条定律。俄国人民的革命曾经是依照了这条定律,中国人民的革命也是依照这条定律。”
  “从头越”与“又继续战斗了”,体现的就是这条定律。
  遵义会议是决定中国共产党成败、中华民族命运的会议,《忆秦娥·娄山关》写于其后,毛主席不会不想到这次会议的意义,这次会议不会不触动他的情感。
  《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融抒情、记史、言志于一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其意义极其深远。
  (三)
  《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四首诗词,都标明写于1935年10月,没有具体日期,《七律·长征》在前。
  诗人自己说:“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毛主席此时的心境充满喜悦,心情“豁然开朗”。
  “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经过斗争,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错误路线;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又克服了张国焘对党和红军的分裂,长征正在正确路线指引下胜利前进。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形势下,诗人思绪万千,诗兴翻滚,杰作连连迭出。抒发红军将士战胜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险的乐观主义精神,记录史无前例的革命历程,言心系天下的大志。
  193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到达甘肃省迭部县俄界,12日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越过岷山,于9月18日到达哈达铺。
  毛主席每到一地都要搜集敌人的报纸,了解情况。在敌人报纸上获悉陕北红军和根据地仍然存在。
  毛主席提出到陕北去,北上抗日。从此,长征与抗日连接在一起。
  北上部队改编为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主席任政治委员。9月27日陕甘支队占领通谓县榜罗镇。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前往陕北,保卫和扩大根据地。会后,陕甘支队越过六盘山,10月19日抵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
  周总理激动地说:我们到家了!我们有家了!
  10月22日政治局会议决定以陕、甘、晋三省为根据地,领导全国革命斗争。
  根据上述红军行进的时间记载,《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还有《十六字令三首·其三》,应写于1935年10月上、中旬。
  《七律·长征》这首诗,是运用回顾的手法,记述了长征历程:犹如细浪、泥丸的连绵起伏的五岭、乌蒙,水拍云崖的金沙江,大渡河上的铁索,都是跨越万水千山的代表。三军过后尽开颜的三军,在这里既不是指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指三大主力红军,而是海陆空三军的借用。
  《七律·长征》是抒发革命乐观主义的典范,这是共识。诗人面对艰难困苦为何如此乐观?诗人有句名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诗人的乐观,是胜利的欢乐,胜利者的欢乐。唯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人,才会有这种乐观主义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与天斗、与地斗莫过于长征,与人斗更是莫过于长征。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今天的共产党人,以后的共产党人,应该记取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与人斗。
  艰难的斗争,是与人斗,最艰难的斗争,是与自己人的斗争。为什么要长征,因为我们犯了错误,不得不长征。纠正了错误,才挽救了革命。历尽千难万险,甩掉了敌人,两大主力红军会师了,谁知自己的队伍中又出现了野心家!又一次斗争胜利了,革命才向前推进。与自己人的斗争,不仅是难免的,而且是必须的。历史反复证明:不克服、纠正自己人的错误,就不能战胜敌人;我们的失败,常常不是因为敌人的强大,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错误。打铁需要自身硬。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开颜,我们要牢牢记住,来之不易呀!毛主席用诗总结了斗争经验。
  《念奴娇·昆仑》是咏物诗,把莽昆仑拟人化,毛主席与大山会话,在艰难困苦的长征路上,伟人心系天下。共产党人舍生忘死的奋斗,为了什么?为了打倒帝国主义,实现: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六盘山》触景生情:“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仅仅九个字,蕴含着多少深厚地情感?望断,凝望向南飞的雁群,一直望到看不见了,才收住望眼。雁向南飞,我们往北走。南方是革命的起点,革命的摇篮,可惜丢了!为了寻找新的革命起点,我们往北走。在南方我们流血、牺牲、创业,现在还有众多同志在南方坚持斗争,南方啊,我们会回来的……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笔锋转入肩负的重任。国难当头,杀敌心切呀!
  《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写于吴起镇战役之后。“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这两句诗仍然是对长征的回顾。据说坑深原为沟深,后改为坑深。这六个字是万水千山的概括。山高:离天三尺三;路远:行程二万五千里;坑深:即沟深。“大军纵横驰奔”,写的是红军在长征中,由南到北,由东至西的历程。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是对彭总的赞颂。这一赞颂,彭总受之无愧,但是,共产党人不贪功,彭总收到诗后,把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送还毛主席。改得好:唯我彭大将军——唯我英勇红军,道出了红军本质: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的红军,不仅有料敌如神,指挥自如的统帅,还有敢于横刀立马的大将军,还有英勇地红军战士,这三位一体组成的铁军,必然是天下无敌,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毋庸讳言,在革命的征途中,在长征路上,有的人就不敢横刀立马,不听从党的指挥。一、四方面军会合后,1935年6月29日,中央制定松潘战役计划,准备乘国民党胡宗南部尚未完全集结、部署就绪的时机,红一、四方面军协同作战,消灭胡宗南部,控制松潘地区,打开北上甘南的通道。由于张国焘不敢横刀立马,不听党指挥,贻误战机,敌情变化,致使松潘战役计划未能实现。不仅没有消灭敌人,还造成红军不得不改道穿越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草地北上。
  红军异常艰难地过草地,就是这样造成的!这是不听从党指挥造成的极其严重的后果!
  毛主席缔造人民军队之初,就制定了三大纪律,第一条就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步调一致是共产党的本质。因为共产党有共同信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长征的胜利,是信仰的胜利。今天的共产党员,以后的共产党员,要时时刻刻牢记自己的信仰,使我们党的一切行动始终步调一致。
  1935年10月,这个永远不能忘记的月份,毛主席写了五首诗词,突出的是言志。
  人说愤怒出好诗。毛主席在最艰难险恶的时候写佳作。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长征是最艰难的时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1935年是亡国灭种的关头。长征成败关系共产党的前途命运;关系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
  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毛主席抒发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豪情;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毛主席记录了“山,剌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历史;就是在这样的时刻,毛主席言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大志。体现的是千古民族英雄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勇于担当的气节,体现的是世界伟人心系天下的胸怀。
  (四)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是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之前,这个时间应属于长征的历史。这首词是毛主席在长征中填写的最后一首词。
  毛主席说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这里指中央红军的长征)。新局面开始之一,是红一方面军东征。
  1935年12月,在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形势下,党的总任务是“以坚决的民族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党在新形势下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1935年应“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猛烈扩大红军”。为贯彻这一决议,中共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进行东征,彭德怀为司令员,毛主席为政治委员。
  《沁园春·雪》就是东征到清涧县袁家沟侦察东渡黄河的渡口时写的。
  陈团结同志的文章《“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写于袁家沟》记载:“1936年2月5日,毛主席翻山越岭,从川口过无定河经后坪里,行程30多公里,于下午到达高杰村镇的袁家沟村。……那一年的雪下得可真大。为了查看东渡黄河的地形,毛主席亲自到距离袁家沟15公里,毗邻黄河的高家洼。看着白雪覆盖的黄土高原,一望无际,雄壮起伏,便有感而发。7日晚回到袁家沟居住的窑洞,点着蜡烛挥毫写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佳作,尽显一代伟人豪壮的气魄。”(陕西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主办《东方红》诗刊2006年第一期1页)。
  毛主席说:长征,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毛主席此时的心境是胜利者的心境,是新局面开始的心境。北国风光与这种心境碰撞,产生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是毛主席的代表作,毛主席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大家,这首词表现得最为完美。上片写景,句句都是浪漫的笔调。“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不是眼前的雪景,而是诗人头脑中辽阔地冰雪世界。“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毗邻黄河的高家洼,不在长城脚下,在此处,望不到长城内外;高家洼虽然靠近黄河,但是,黄河发源于青海,入海口于山东,站在此地,看不到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让静物飞动。这都是夸张的写法。我们读来不但没有夸大的感觉,反而觉得十分自然、贴切,得到美的享受,心情愉悦。“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前面写的是冰封大地,大雪飞舞,结尾则是雪停日出。北国雪后的美景,更加迷人。
  迷人的雪后美景,让诗人发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感慨
  面对江山多娇的伟大祖国,诗人不能不想到江山多娇的祖国,正在被日寇践踏!为什么会被日寇践踏?因为近代中国落后了!为什么落后?因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封建王朝统治竟长达两千年!中国近代的落后,是封建王朝长期统治的结果,是清末王朝腐败致使帝国主义侵入的结果。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对封建主义必须批判。但是,封建统治者中,有的也有一定作为,不能一概否定。诗人历数了几位帝王的功过,语气既平和又有几分讽刺,口气诙谐,表现的是诗人宽容大度的心胸。
  诗人说:这首词,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当时,中国无产阶级只有200万人,中国是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要说指无产阶级,这无产阶级就是共产党。
  诗人在赞颂长征时说: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风流人物,就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机关和它的干部,它的党员,就是运筹帷幄的红军统率,就是敢于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就是敢于横刀立马的英勇红军。
  还看今朝,看什么?就是看长缨在手的无产阶级——共产党人如何缚住苍龙,就是看中国的无产阶级——共产党人如何让江山多娇的祖国,由人民当家作主。
  (五)
  诗抒情。抒发诗人的感情。长征是决定中国革命成败、民族命运的壮举,毛主席在长征中写下的两首诗七首词,抒发了他老人家的感情。从忧郁、沉重到平静,由豁然开朗到新局面开始,老人家的心境波浪起伏,倒海翻江卷巨澜。
  人处在逆境之中、面对严重的局面,心情是忧郁、沉重的,所思所想,是如何摆脱逆境和严重的局面。于是,转危为安的办法、计谋、方针、策略,便由此而生。当人们的心情处在平静,由豁然开朗到新局面开始时,就会回头看,总结所走过来的历程。于是,胜利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便由此产生。经过总结,经验教训上升为革命理论,成为革命的指南。
  人生有顺境、逆境,革命曲曲折折。毛主席的诗词写于革命的曲折之中。曲曲折折的革命,造就了毛主席的雄才大略,他的雄才大略,决定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他的雄才大略,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毛主席在长征中,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在长征中,选定了自己的领袖。
  诗记史。毛主席的诗词,记录了史无前例的万里长征的全过程,记录了他和他的战友们创造的举世无双的壮举,记录了长征精神,赞颂了长征精神,弘扬了长征精神。
  诗言志。诗人以诗词抒发志向,表达理想。有志者事竟成。毛主席有志、在诗词中言志,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实现了他的大志——天欲坠,他顶住了!苍龙他缚住了!在一生舍生忘死的拼搏中,他为环球同此凉热,作出了巨大的付出,为环球同此凉热,开辟了道路。
  毛主席说,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雪,反对封建主义。这是毛主席用诗词给我们留下的遗志。
  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两大历史任务。帝国主义被赶出去了,封建主义被打倒了,但是,帝国主义仍在作祟,封建主义还有残余,一些封建意识仍在腐蚀人们的灵魂。彻底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任重道远。
  习总书记说,我们共产党的事业是接力的事业,我们不但要一代接一代的把毛主席博大精深的诗词传下去,更要把毛主席的遗志传下去。

  2016年6月23日-10月16日


醉饮杜康悲世风 笔飞墨舞叹声浓
轻言岂敢忘忧国 风过犹思华夏红
醉饮杜康悲世风 笔飞墨舞叹声浓
轻言岂敢忘忧国 风过犹思华夏红
返回列表
当今集体经济的典范——南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