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转帖] 我所知道的毛泽东时代的人际关系

我所知道的毛泽东时代的人际关系2018-07-08 10:52:46  来源:北门翠竹  作者:啸傲之声






  我所知道的毛泽东时代的人际关系
  啸傲之声/文
  我65年出生的人,从懂事知道毛泽东时代的人间冷暖也只有几年时间,想起毛泽东时代,那个时候没有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更没有座机,手机QQ微信等交通网络工具,就连省级长途电话还要到县里,市里的邮电局去打,都很难打通。书信成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联系方式,给远地的父母、妻子,儿女写封信,只要八分钱的邮票和两分钱的信封,从寄出到达目的地少则一星期,多则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每收到一封远方的来信都是很欣喜的,五十年代那首歌《草原之夜》道出那个时代的真情。用那个时代最亲切的语言来形容就是隔山隔水不隔音。
  六十年代初,父亲在浙江南麂岛当兵,母亲在江西上饶军部幼儿园当幼师,父亲给我们讲过一个月也只写得到二三封信,那个时代的人一心一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祖国,那里有现在的人那么多悠闲时间,主要的时间都付出在辛勤的劳动中。父母恋爱和婚后,在一起的时间很少,面对国民党反攻大陆,有一个夜晚,得到情报说有台湾特务潜入岛内,整个海岛的军民联防共同战斗,全海岛地毯式一遍又一遍地搜查,终于在一个旮旯处抓住特务,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夜晚,父亲去世前每当回想起在人民军队的岁月里保卫祖国的海防前线 ,都是无怨无悔的。
  那个时候就是有多余的空余时间也不会想到我的那个爱人长得很漂亮,会不会跟着别人跑了什么的,“两情若时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哪怕到了中年婚姻也似两小无猜的婚姻比比皆是。据母亲有次给我们讲,她到海岛去探亲,当父亲召集连队集合成一排时,她从营房出来正好路过操场,那些年轻的士兵都用稀奇的眼光注视着她,母亲当时感觉还有点紧张,不过多少年以后母亲回忆起那一幕,总感觉那些年轻士兵的眼神是纯洁无暇的。现在在这样那样的淫色裸体诱惑下,只要大街上有一个特色性感美女出现,男人们会迅速投去色迷迷的眼光,巴心不得当场就把美女拿来“爱”了,大家都懂的。
  在文革时期也有为了追求美丽的姑娘失败后精神失常的,有一位中学老师喜欢上铁路医院的一位护士,经常在下课后到医院去找那位叫张银燕的护士,追了几年女方还是不答应确立恋爱关系,后来这个蓝老师精神失常了,但自始自终没有对女方采取任何非法的行为,譬如用硫酸毁容,用侮辱性的语言中伤对方的人格,或者要对方赔偿经济损失,这些违法行为在文革几乎是没有的。现在就是国企里的员工离了婚好久了,连领导都不知道,过后只是在议论中得知一下,也不去再问当事人。我记得内江小学的音乐老师谭老师弹得一手风琴,用风琴竟然把那首《红色娘子军》中的《快乐的女战士》弹得很流畅,手风琴也拉得好,学校的文艺演出他就担当手风琴伴奏,就是家务事上比较懒,他爱人经常为家务事和他吵架,甚至打架,女的就提出要离婚,那个时候离婚这个行为是坚决不主张甚至不容许的,学校校长,工宣队长,革委会主任都纷纷去做工作,经说服后,一切听组织的,也就放弃离婚,现在离婚简直家常便饭,单位领导没当回事。
  母亲曾经给我们说了这么一件事,六二年的一天,她从无锡回上饶,下车后一位男士看到她的行李较重,主动上前帮他提,一直把她送上汽车,那时的人帮这些忙完全是义务,绝不会收钱的。七十年代初,我的祖母想穿羊皮袄,在南方是很难买到的,只要听到单位的人要到北方出差,父亲就托他们去买,买的人逛遍了郑州,西安,兰州等城市的商店,先后经历了二三年终于在郑州一家商店买到,也没请买的他们吃顿饭,送一件礼物。那个时候的物质商品的确稀缺,我那时穿的凉鞋都是上海产的质量最好最经穿,没有邮购也没有淘宝之类的电子商务,不可能专门去趟上海买那些紧俏东西,要知道七一.二年的四川到上海要经由老成渝铁路到重庆,再下川黔线,黔桂线,湘桂线,浙赣线,沪杭线,近三千公里,坐四天三夜的火车,好在五六十年代从上海毕业的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来到大西南的各个地方扎根下来,只要他们回上海探亲前很多人托他们买东西,上海的毛线、皮鞋凉鞋、的确良、的卡布、灯草绒、我亲眼看到他们用一根扁担挑起两大麻袋及一米多长的人造革旅行包,那时候没得手机,民工,不能提前通知对方来接车,下了火车还得自己挑到住地,欣喜的人们看到从上海回来的人,蜂拥而上,拿着买回的东西,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买的人这么累,也没有要一份报酬,连开个玩笑说请我吃饭的话都没想过,托他们的人也没有说请吃顿饭,那时根本就不会讲这些市侩的低俗做法。假如现在没得淘宝之类的快递,不可能再无偿地托人买东西,就是拿点小钱,也没人愿意那样大包小包地带了。
  那个时候条件好的地方烧的煤球,蜂窝煤,条件差的地方烧散媒,有一个刘师傅用泥巴做灶的过程中,做的灶心很好烧,只要单位的人请他到家,有时间都去帮忙做,一两个小时内就做好了一个,除了喝杯三级花茶,我记得连烟一包都不需送。由于那时没有空调,连电扇都少有,一到三伏天,左邻右舍的人们搬出凉板,竹椅,拿起蒲扇在院坝纳凉,到冬天几家人围着一个火炉摆龙门阵,谈生活,谈工作,更谈旧社会在地主富农家当长工的日子,在国民党时期的资本家工厂里受到了非人的待遇,是毛主席派解放军镇压了地主,资本家才有了今天,跟着村里的人一起出来谋生,听到国营单位的招工后进了工厂有了一份工作,享受毛泽东时代的医疗,住房,养老,教育,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人们根本不觉得苦,不觉得累,不觉得有现在的巨大生活压力,大家都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雨露下,其乐融融无忧无虑地生活。




醉饮杜康悲世风 笔飞墨舞叹声浓
轻言岂敢忘忧国 风过犹思华夏红
醉饮杜康悲世风 笔飞墨舞叹声浓
轻言岂敢忘忧国 风过犹思华夏红
返回列表
当今集体经济的典范——南街村